内容提要:“逼真性”是蜡像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评判蜡像艺术的重要标准之一,离开了逼真,蜡像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蜡像艺术的“逼真性”不仅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具体内涵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影响蜡像艺术“逼真性”的因素有很多,蜡像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蜡像艺术的“逼真性”含义,并准确把握“逼真性”要求,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蜡像艺术精品。
关键字:蜡像艺术 逼真性 内涵 准确把握
蜡像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前身,是艺术家运用超级写实的造型手段,以工业蜡或合成树脂为主要材料,超级仿真地塑造与真人等同大小的艺术形象,并以蜡像为中介,传播蜡像艺术创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与思想,陈列于室内的艺术塑像。每位去伦敦观光的游客都会对排队买票参观世界上著名的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的壮观景象感到震撼,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没去过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人,就不能算去过伦敦”。几年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历史名人蜡像展》也一直是最受观众喜爱的展览之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越级仿真的蜡像艺术满足了广大观众零距离地接触、膜拜名人的心理。为什么会使观众产生这种心理,蜡像艺术的“逼真性”功不可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蜡像艺术让观众获得了身临其境、恍如隔世的参观享受。本文试就蜡像艺术的逼真性作分析阐述。
一、蜡像艺术“逼真性”的内涵
蜡像艺术是超级写实主义的仿真艺术,被称为“立体的摄影”。逼真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真正所在,及其存在价值。逼真直观、生动形象的蜡像艺术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亦真亦幻的时空隧道,产生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如果蜡像艺术离开了逼真,离开了诸如皮肤、毛发、血管等细节的质感和色彩的逼真性,便等同于一般的雕塑,便失去了蜡像艺术观赏的前提。正是在这种逼真效果的导引下,人们才有兴趣去进一步辨认和领略蜡像人物的相貌、精神和风采;正是在这种以假乱真,纤毫毕现的艺术效果中蜡像艺术才获得了别的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蜡像艺术塑造出来的人物塑像,不仅要求外形轮廓高度仿真,肌肉、皮肤、毛发、血脉、皱纹、斑痣、牙齿、眼球的质感和色彩等方面也要十分逼真;而且要求注重人物神态气质的刻画,呈现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涵,放眼望去,蜡像人物似乎被注入了“灵魂”,成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神采各异的艺术形象,使人真假难辩,几乎找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据此,蜡像艺术“逼真性”的属性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体生态质感的逼真;第二,人物相貌的酷肖;第三,人物精神气质的“神似”。
“人体生态质感的逼真”,主要是指肌肉、皮肤、毛发、血脉、皱纹、斑痣、牙齿、眼球的质感和色彩等方面的塑造与人体自然、物理层面的仿真。这一层次属于科技层面,其逼真度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就目前较成熟的蜡像艺术塑造原料来说,在皮肤质感上,合成软性树脂占有优势;在皮肤色彩与感光上,传统工业蜡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为自然;在血脉、皱纹、斑痣的刻画上,合成硬树脂塑造的面部表情更为丰富与有层次。这一层面的“逼真”看似与蜡像艺术的创作工艺无关紧要,但材料的选择与科技的进步影响着第二层次——相貌细节特征刻画的逼真感。
“人物相貌的酷肖”,主要是指外形轮廓、面部形象的“酷肖”。外形轮廓的“酷肖”主要取决于人物的身高与骨骼的比例是否符合塑造原型,相对而言比较好掌握。但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张各具特色的脸,这就要求蜡像艺术创作者要在表现每一张面孔的最细小最微妙的区别上各尽所能,尤其是要与那些在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的照片、电影、录像上所传达的形象毫厘不差。因为面部形象是蜡像艺术的“逼真性”带给观众最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面部形象的逼真对整体蜡像的塑造起着一票否决制的作用,而且还决定着第三层次——人物精神气质“神似”的根基,没有“形似”,何来“神似”。www.mxhslw.com
本文转自:www.mxhsl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