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论文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支付方式 | 网站经营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我们 经营资质 论文欣赏 发表流程 发表常识 在线投稿 服务承诺 支付方式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ABOUT US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资质
test
 
 
 
热点论文 首页 > 论文欣赏 > 热点论文

“居丧魏晋时无礼”探究

发布时间:2016/8/23 10:18:31    浏览量:6087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   100024

摘要:“丧”礼一直是人们颇为重视的,在《礼记》中即有丧葬制度的详细记载。但是,魏晋时期却出现了“居丧无礼”这一现象,即魏晋人之于“丧”常常出现违背儒家之礼的行为。本文主要通过对魏晋之时“居丧无礼”的表现和原因的阐述,认为“居丧无礼”在魏晋时主要是一种名士风气,是魏晋名士真性情的表现。

关键词:魏晋;居丧无礼;名士风气

《周礼》载丧礼为凶礼之一,东汉的《白虎通义》言“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礼记·曲礼下》言“居丧,未葬读丧礼”。丧礼是一种儒家之“礼”的反映,目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哀悼之情。西周对丧礼颇为重视,但也有少数丧不合礼制的情况,如庄子的“鼓盆而歌”即是一种生死观的表现;原壤“在丧而歌”又是一种对孔子过分讲求礼制的反抗。沿至魏晋,这种“居丧无礼”甚至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探究魏晋之时的这种独特现象,认为“居丧无礼”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

先秦的三礼之书中有大量文字是讲儒家治丧之礼的,如《礼记·丧大记》中载“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此句是讲为死者沐浴之礼,国君、大夫、士用不同的级别:国君的床下用大盘装冰,大夫用夷盘装冰,士只用两个瓦盘并列装水。《礼记》还记载了丧礼的禁忌,如《丧大记》中载“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块,非丧事不言”,即为父母办丧事时,要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房屋中,睡草垫,枕土块,而且除了丧事以外不能谈论别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   100024

摘要:“丧”礼一直是人们颇为重视的,在《礼记》中即有丧葬制度的详细记载。但是,魏晋时期却出现了“居丧无礼”这一现象,即魏晋人之于“丧”常常出现违背儒家之礼的行为。本文主要通过对魏晋之时“居丧无礼”的表现和原因的阐述,认为“居丧无礼”在魏晋时主要是一种名士风气,是魏晋名士真性情的表现。

关键词:魏晋;居丧无礼;名士风气

《周礼》载丧礼为凶礼之一,东汉的《白虎通义》言“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礼记·曲礼下》言“居丧,未葬读丧礼”。丧礼是一种儒家之“礼”的反映,目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哀悼之情。西周对丧礼颇为重视,但也有少数丧不合礼制的情况,如庄子的“鼓盆而歌”即是一种生死观的表现;原壤“在丧而歌”又是一种对孔子过分讲求礼制的反抗。沿至魏晋,这种“居丧无礼”甚至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探究魏晋之时的这种独特现象,认为“居丧无礼”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

先秦的三礼之书中有大量文字是讲儒家治丧之礼的,如《礼记·丧大记》中载“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此句是讲为死者沐浴之礼,国君、大夫、士用不同的级别:国君的床下用大盘装冰,大夫用夷盘装冰,士只用两个瓦盘并列装水。《礼记》还记载了丧礼的禁忌,如《丧大记》中载“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块,非丧事不言”,即为父母办丧事时,要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房屋中,睡草垫,枕土块,而且除了丧事以外不能谈论别的

关键词:魏晋;居丧无礼;名士风气

《周礼》载丧礼为凶礼之一,东汉的《白虎通义》言“丧者,亡也。人死谓之丧。”,《礼记·曲礼下》言“居丧,未葬读丧礼”。丧礼是一种儒家之“礼”的反映,目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哀悼之情。西周对丧礼颇为重视,但也有少数丧不合礼制的情况,如庄子的“鼓盆而歌”即是一种生死观的表现;原壤“在丧而歌”又是一种对孔子过分讲求礼制的反抗。沿至魏晋,这种“居丧无礼”甚至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探究魏晋之时的这种独特现象,认为“居丧无礼”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

先秦的三礼之书中有大量文字是讲儒家治丧之礼的,如《礼记·丧大记》中载“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此句是讲为死者沐浴之礼,国君、大夫、士用不同的级别:国君的床下用大盘装冰,大夫用夷盘装冰,士只用两个瓦盘并列装水。《礼记》还记载了丧礼的禁忌,如《丧大记》中载“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块,非丧事不言”,即为父母办丧事时,要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房屋中,睡草垫,枕土块,而且除了丧事以外不能谈论别的》记载戴良母亲去世时,“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至魏晋时,《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丧礼之事,展现了魏晋时对死者的哀悼方式。其中,《伤逝》篇载顾荣死后,张翰“竟上床,鼓琴……遂不执孝子手而出”,此处张翰径自上灵床操琴,临走时未与主人握手;除此之外,王珣哭吊谢安时也未与主人握手,这都是悖理之举,是不符合丧制的。而且,在丧礼上宾客学“驴鸣”被视为常事,《伤逝》篇载“王仲宣好驴鸣。即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又载孙楚在王济的丧礼上言“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二、魏晋“居丧无礼”的原因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居丧无礼”的现象,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客观方面,魏晋时政权更迭频繁,恢复人民的生产生活尚且无暇顾及,更何谈大肆置办丧礼。《晋书·礼志》载晋武帝为文帝服丧时,大臣上书言“方今荆蛮未夷,庶政未乂,万机事勤,动劳神虑,岂遑全遂圣旨,以从至情”。大臣们认为国君应该割舍自己的感情以匡时济世,恢复国力。可见,魏晋时期改变部分丧制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居丧无礼”也包含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以至于“文明皇后崩及武元杨后崩,天下将吏发哀三日止”。

其二主观方面,魏晋时士族门阀大盛,他们生活腐败,内部互相倾轧,使时人失去了对正统礼教的信念,转而崇尚和提倡纵欲享乐、放任自流、空谈玄理的玄学。他们重视真性情,反对那种无真情而徒具繁文缛节的形式,《晋书·礼志》言“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意为至于阮籍,他在母亲丧期的行为显然背离了礼制,但这并非说明阮籍不孝,在《世说新语·任诞》篇载其葬母时呕血数升,可见阮籍是至孝,只不过他抛弃了丧礼的那些繁琐的形式,用真性情服丧而已。在丧礼上只担心感情能不能传达给死者,与穿什么衣服无关。而丧礼上的“驴鸣”,在他们看来恰是表达哀悼的一种最自然、最真切的方式。东汉的戴良因其母喜欢听驴鸣,他便经常为母亲学驴鸣,虽然“驴鸣”不符合礼制,但也是一种孝的方式。而

至于服丧期间的大吃大喝,《礼记·杂记下》载“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也即带病居丧时能喝酒吃肉,而年老的人则不必为丧事过度悲伤,因为“饥而废事,非礼也”。而魏晋时期的“居丧无礼”则多另有原因。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认为“居丧无礼”与时人服用五石散有关,“‘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一日数次也不定……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的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并非都如此。《抱朴子》中就载两晋时“礼”遭到极大破坏,很多人对已逝亲者缺乏真情,不明白“哭以泄哀,妍拙何在”,而是借口以“高床重褥,美食大饮……至于沉醉”,则属于“饱而忘哀,亦非礼也”了。因此,对于魏晋时期的“居丧无礼”要区别对待,不能以一概全。

 “居丧无礼”可谓是魏晋丧礼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展现了魏晋时人的放荡不羁,不受礼制约束的名士风度。他们以这种态度创作了大量的哀祭文,表达上以情为上。他们志趣玄远,谈玄论道,恃才放旷,对于丧礼的繁琐程序更是不甚执行,而是重于表达内在的哀悼之情。正因如此,他们被收录到《世说新语》《晋书》等书籍中,文学中正是多了这些怪诞的人和事才变得丰富生动,其人其事也成为魏晋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体而言,魏晋之时的“居丧无礼”表现了魏晋名士的一种独特的生死观,他们对生死持一种“旷达”的态度,以怪诞的反常的行为反叛社会,以真性情示于常人,以至于出现了“居丧无礼”。而他们以“名士”自居,自然会被人们争相模仿其言行,“居丧无礼”又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性的行为。这种现象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一种反映,而不应该以“礼”的名义使其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阮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 康中乾,魏晋玄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指导老师

本文转自:www.mxhslw.com

返回上一页

| | | |
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