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是医学世界观的转变和医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建立。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从生物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寻找一种同时解读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关键词:医学模式 转变 完善
Change and perfect of the medical pattern
Neurosurger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Li Jilu
Abstract: The sign of medical pattern in changing is the medical world outlook transformation and medical theory system to re-establish. Medical pattern factors to promote 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evel.From Biological model to the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odel,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al model perfect . The key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o find 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wo kinds of medical systems methodology.
Keyword: medical pattern changing perfecting
医学模式,也即医学观。是人们在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不断进步,人们的医学观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和完善。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经历了多种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完善和转变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方面艰难跋涉的历程,正确理解这个历程,对把握未来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首先讨论一下人们经历的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史上,多数人认为经历了以下医学模式,并且这样描述: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归天”,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如我国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天人相应”思想为特色,以“阴阳五行”病理学说为理论的整体医学观,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希腊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研究开始为标志,将鬼神巫术从医学领域驱逐出去,提出了类同现代医学模式中的某些要素,如他创立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体液构成的整体比例关系决定人的性格、气质、体质和疾病。
3:生物医学模式。自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后,哈维发表《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学等学科迅猛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显微镜的发明,创立了细胞学说;也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基认识了一些使人致病的细菌;与此同时,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生物学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人们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
我们借用这种对医学发展史上所经历的医学模式的划分,从医学史上医学模式更新的历史轨迹里,不难看出医学模式转变,必须具备以下标志。
1: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医学世界观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的规律由上帝主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医学世界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利用朴素的自然哲学原理来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其世界观主要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智慧的结合产物,与主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接近。用自然哲学世界观定义它较为准确。它不是17-19世纪初西方盛行一时的唯心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模式的世界观,以还原论作为认知和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医学模式转变必然使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即重新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神灵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巫医学理论体系。虽然它在社会、环境、心理、卫生方面对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一切都以神学理论为基础,顺应神的意志为目标。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为代表的“四体液”理论体系;在我国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多种学科组成的理论体系。各种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都是在各自世界观思想指导下,重新建立的、全新的理论体系。
(三)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我们回顾一下医学史上医学模式更新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思想、文化水平,就不难看出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第一次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约在公元前3~4世纪。在希波克拉底时代,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中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此时,人们的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我国出现了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讨论,淘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在科技领域里产生了如阿基米德一类科学家。人们具备了一定的避免自然灾害、防备毒虫猛兽的能力,疾病就成了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人们要更有效的防病治病,必然要转变观念,医学模式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医学史上完成第一次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次由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约开始在公元15世纪左右,即文艺复兴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正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时期。在哲学思想界,客观唯物论的思想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科技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逐渐形成,哥白尼的日心说也被证实。由于宗教对解剖尸体的解禁,解剖学、生理学随之诞生。奠定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资本工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显微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统计学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同时,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自然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发展健康事业的条件。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但能改变人们的自然世界观,也改变了人们的医学世界观。促进了医学模式转变。科学技术给新医学模式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二:医学模式的完善
每一种医学模式的目的,都是在认真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被充分揭示,医学模式的使命就不会完结。所以,任何一种医学模式从它产生开始,就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事实证明,哪一种医学模式的医学世界观适应社会生产力、思想文化发展水平,其理论体系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它就有继续完善自己的条件,就有旺盛的生命力。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过早的将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责任毫无保留的推给了“神”。认为“神”能主宰一切。其思想的消极程度,令大多数人敬而远之。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虽然,其医学世界观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观点仍需现代人借鉴;但是,其医学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继续完善自己显得十分艰难。
现代西方医学一开始也并非是生物医学模式。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界的机械唯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出版了《运动是机器》一书。不久,一名法国医生拉马特利抛出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认为拆装机器等于解剖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架机器在转动,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机械论医学模式。
不久,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细胞和细菌。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统计学被引入医学领域后,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更大提高。特别是对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不但成就了现代医学的伟大功绩,也使生物医学模式日益成熟。
Engel呼唤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有了很大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认识和基本能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更加完善的医学观。称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
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这种发展历程,是西方现代医学模式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从机械论模式—生物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都没有脱离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只不过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世界观的视野逐渐开阔了。所以,现代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客观唯物主义的医学世界观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其一。其二,现代西方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它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的自然发展和完善。没有从根本上重新建立理论体系。机械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是其主要的理论体系。生物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在蛋白质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学、基因组学、系统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工程学及系统工程学、系统信息工程学形成后,人们又开始呼唤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所以说,现代西方医学从产生、发展到至今、又到呼唤未来的医学模式,都是在客观唯物主义医学世界观角度,在不同深度和广度视野上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仍然建立在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是对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哲学意义上的“扬弃”而不是“抛弃”(2),并不是从“医学观”的基础上使其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是前一个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探讨的进一步深入。因此,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或过去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医学模式,从医学历史的长河中看,不能说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应该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而这种完善和发展也必然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制约。,
三:划分医学模式转变与完善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医学模式的转变;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现代医学模式的完善。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呢。对把握未来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路径有什么启示呢。
1:清醒认识未来的医学模式是什么。
既然每一种医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产生的,那么,未来的医学模式一定具备自己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医学世界观改变后的另一种医学世界观的产物。医学世界观的改变,有赖于人们自然世界观的改变。人们未来的自然世界观是什么呢?纵观近百年来思想、文化、科学领域,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最有可能使人们的自然世界观发生改变。目前,人们用还原论的方法证实的相对论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换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和证实相对论可能容易得多。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证实,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建立,充实了客观唯物主义的正确依据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产生,使人们感觉到运用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这个世界的不足和局限性,要认识这个世界,肯定有另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如果对时间、空间、光的本质有所揭示,可能使人们开启一种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未来的医学模式,无疑是在这种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医学模式。可能它很遥远。
2:健康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是从同一个医学世界观角度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其视野越来越开阔,其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之所以称之为“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因为前一个模式是后一个模式的阶梯,后一个模式是前一个模式的提高。在新的医学模式产生之前,“现代西方医学模式”无疑是一种目前最先进的医学模式。继续完善它,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任务。继续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无疑要顺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正确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这是一个现实的客观条件,超越了这个条件,就会劳而无功;跟不上这个条件,就会落后于现实。总之,健康完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现实的客观条件具备了,就会呼之欲出。反之,就会使人们无所适从。
从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时,主要借助了显微技术的出现、抗生素的发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先进的技术使医学界有了新的发现,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医学统计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使人们更加方便,对医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了。这一切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具备,使生物医学模式瓜熟蒂落。而这些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发现、引进、应用,却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十月怀胎。
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对医学认识的着眼点,从生物医学角度,扩大到心理和社会,无疑是医学视野的开阔。但是,社会、心理、生物机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要研究这些问题必然也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它医学模式的长处,还需要解决好多问题。例如(1)目前,一个无可争议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能改变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3)。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物质的信号通过什么途径改变物质结构的;非物质信号如何确定、需不需要进行量化、如何量化。按照还原论的一般研究原则,这些信息是需要量化的,如何量化,仍然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可能又会出现一次像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一样令人惊讶和欢欣鼓舞。(2)记忆与时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在前沿学科不能揭示时间本质的条件下,单纯研究记忆恐怕是多走不少弯路的。(3)现代西方医学模式自诞生400多年来,从客观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利用还原论的方法,由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结构;由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基因和碱基对排序;由蛋白质、肽链、氨基酸—蛋白质组学,进行了客观地认识。对机体结构和组成的认识已经穷极到元素水平。但仍然不能充分揭示人的生命现象和健康规律。不能解释人的记忆、思维等高级活动,甚至发现了基因链上的端粒体、认识了端粒酶、认识了二者与发生恶性肿瘤的密切关系,也很难找到彻底治愈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现代西方医学模式虽然对机体解剖、组织结构、病理生理、病原生物等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但对人的生命的高级活动认识、逐渐积累起来的机体内庞大的海量信息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等等。因此,生物医学模式要健康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需要人们脚踏实地的做许多工作。才能促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水到渠成。
3:认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
根据本文对医学模式的划分,我们认识到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模式。二者相同点,都是在“客观的”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并且,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根本分歧在于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其次才是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我们把这个观点,作为认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的出发点。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中西医为什么能长期并存,并且有必要长期并存。因为二者都不能彻底解释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各自应用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有长短,需要互补。也就是说,中医和西医在认识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及疾病方面,都有自己“视野”的死角。而中医和西医在短的时期内又不能尽善尽美的将自己完善起来,新的医学模式又不能产生,二者长期并存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近几年来,出现了废除中医的片面呼声,理由是中医不“科学”,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薛定谔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的小册子,力图将生命活动的现象用物理原理解释、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其结果是不了了之。他们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致的,都想用“科学”的标准规范每一个领域,只不过薛定谔是在努力探索,他们是简单粗暴的抛弃。而我们认为用“科学”的标准规范医学领域和目前就抛弃中医的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勉强进行,会造成一种强牵附会、盲目粗暴的结局。
同时,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也从而认为:中西医结合有三条道路可行,第一:是寻找一个同时能解读两种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再用这种方法论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从根本上结合。这是理想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论难以寻找,它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第二,是以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对中医方法进行西医化处理,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将中医的成功经验去丰富西医内容。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屠呦呦的抗疟有效成分的提取就是典型的一例。第三,是以中医药学的医学模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依据,对西医的无菌术、手术、麻醉术、静脉给药途径,对单成分的西医药物,在理论上给予中医中药化界定,将西医的成功经验去丰富中医内容。这个道路似乎也很宽广,但至今还没有看到路上的行人。
参考资料
1:王辰,医学模式转型有多难,健康报,2009 1 23,第四版
2:engel GI.The need for a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cine[J].Science,1977.196:129-136
3:杜治政,医学目的、服务模式与医疗危机.《医学的哲学审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11 第一版。p55-56
本文转自:www.mxhslw.com